准确来说,戚家军最初的骨干力量是由浙江义乌兵组建而成,他们最开始的使命就是抗击侵略东南沿海地区的倭寇。因为到了嘉靖年,这伙日本loser们确实有些成精了。

戚继光的戚家军为何要选浙兵

大明倭患一直有,嘉靖年间特猖狂猖狂到啥地步?嘉靖三十四年(1555年),40余名倭人“武装分子”从浙江登陆入境,近逼杭州,之后攻入淳安。当时明军本以为小股势力只为了抢夺财物,到手后迅速撤逃,哪知这支倭寇小队长驱直入,从淳安潜入安徽境内并开始北上,向着大明的陪都南京奔去。沿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,但也不回撤,明显是一群傲慢疯狂的亡命之徒!

戚继光的戚家军为何要选浙兵

戚继光的戚家军为何要选浙兵

这也就能明白,区区不足50人的倭寇分子,连个大型的乐队都组不起来,居然敢在南京城下同明军叫嚣,明显是不准备活着回海上了。当然这种情况下也会有匪夷所思的一面:这40余名倭寇在被歼灭之前,沿途杀死砍伤官民达3000余人。

戚继光的戚家军为何要选浙兵

难道这伙倭人如此厉害?个个都能“以一当百”?

戚继光的戚家军为何要选浙兵

并不尽然,小股倭寇即有如此战力,反映出当时明军出现严重的作战素养问题。

腐化不堪的大明卫兵明朝的军队施行的是“卫兵制”。

在朱元璋初定天下之后,为了实现“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粟”的宏伟愿望,开始在驻扎军队的地方开展军屯,士兵通过自己耕种土地来实现自给自足,减少对中央财政的负担。这一制度在设立不久便显露成果:每年军屯产生的粮食足可养活大明百万军队,几乎无需朝廷为其负担。

然而一项制度初始是向好的方向发展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其中的漏洞和弊病便会被利用且逐渐被放大显露出来。

(1)卫所内的士兵是有自己的田土,当战事不紧急时,士兵便趋于去耕作,久而久之疏于训练,战斗力便直线下降。

(2)为防止卫兵制出现藩镇危险,将军事结构进行了分解——军队的统领,作战指挥、军事命令全部分由不同的部门。军事命令由朝廷兵部下达,指挥作战由朝廷安排的都指挥使,卫兵的平时统领则有卫所内的军官担任。此制度虽能防范藩镇危机,但却给军事动作的灵活性和作战效率带来极大的不便。很多时候会出现兵不识将,将不识兵的窘状,导致抗倭初期出现了很多士兵抗命逃跑的现象。

戚继光之所以要练一支“自己”的军队,很大原因就是吃了这个大亏!

(3)由于卫所制度实行的是世袭制度,将领和士兵的后代不能从事其他行业,久而久之,军队的面貌开始发生变化:由制度管理的军队逐渐被家族势力和官僚财阀集团渗透。他们盯上了士兵手中的田土,便开始向卫所内插入家奴和佃农冒充军士,来设法将土地转为自己的财产。此现象在明后期极为严重。

(电影《大明劫》就有这样的情节:孙传庭到卫所丈量土地,发现已被当地的乡绅大量占为己有,在向其索要募捐无果的前提下,国难当头,军士无饷,愤怒的孙传庭尽屠富户)

到了嘉靖年,卫所兵已经腐化不堪。不仅疏于训练,而且军中成分复杂,极难指挥管理。

经过几役实战,戚继光深感“倭非大创尽歼,终不能杜其再至”但要想“大创今歼”,就要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,然卫所兵军纪松散,兵员缺额严重,长期不练,战斗力严重不足,客兵军纪败坏, 指挥不灵,所以有必要弃用卫所军而编练新军。戚继光对新练的绍兴兵并不满意

戚继光向上司总督胡宗宪表达了编建新军的必要性,但胡宗宪开始并不动心,只是将曹天佑的3000名绍兴兵拨给了戚继光,好让他先试联一番。

很快,这些绍兴兵在戚继光的整训下,作战素养明显提高,军容整齐,战斗力提升。在嘉靖三十八年能一举全歼进犯洮渚的倭寇。绍兴兵这一“实验田”证明了戚继光的练兵是切实可行的,但又遇到一个问题:戚继光对绍兴兵并不满意。

绍兴地区以商业著名,在这种大环境下的人是有些精明的,精明适于经商却不适于作战。且部分军士出身市井油滑,因而这样的军队有着自身的弊病,不乏军纪败坏、畏惧强敌者,如战时取己 方人头邀功,虽多经戚继光惩治,却未有多大作用;遇见战斗力较弱的倭寇敢于奋勇杀敌,但若遇到强敌便畏惧不前,致使岑港之战后戚继光丢官罢职。戚继光认识到,军士的素养将决定了军队作战的风格。他需要的是一支忠勇且彪悍的部队。

也巧,戚继光在这时了解到了一场极具启发意义的械斗。

淳朴却不乏悍勇的义乌人在崇祯年间的《义乌县志》中记载了这一故事:

嘉靖三十七年,永康县一个叫施文六的卖盐商人,途径义务县的八宝山,看到山上有银矿便起偷盗之心,遂伙同九十余人前去挖掘。

附近挖矿的义乌老百姓知道后,便四处奔走召集年轻力壮的后生们携带工具前去阻止。陈大成,宋廿六聚集族人并对他们说:“这伙贪心人,是逼着我们在抢我们的土地和财富,岂能容他们放肆!”

于是上山直接将“盗金贼”制服并押解到了县衙。

然而赵县令年纪已大,念其都是邻县永康县的人,就大事化小遣散而去。然而这个施文六可不是个善茬,回去后便召集千余人来到义乌八宝山夺金矿,还请了一个很厉害的匪首,叫金周谢,能飞刀伤人。这伙人明显是要给义乌的老百姓“上一趟课”。

陈大成仍敢率领义乌子弟前去驱逐,又擒了十一个人到郡里报案。而郡候李公一听有如此多的人在义乌闹事实乃藐视王法,则论暴民。于是下令:在矿山上杀者不论。

陈大成将这个“官令”带回义乌时就撒欢了!义乌百姓再不怕牵动法令,于是携各种农器,抄家伙,男女老少皆往八宝山去也。

当时已是下午,太阳就快落山,夕光照射山上的“众贼人”晃目,义乌百姓见状乃是绝佳的战机,背对太阳便向山上冲去。

这场械斗,实乃感叹义乌百姓的凶悍,尽管敌方众多但丝毫无恐惧之感,男女老幼皆能助阵抗敌,气势非凡,一战下来便将首恶施文六,匪首金周谢解决,众人被义乌百姓吓退逃散。

尽管闹事的首领被斩杀,但众人还是对八宝山觊觎图之。于是他们便鼓动附近其他县城人,聚众成匪前来抢夺矿山,这一下便又是3000人之多。这伙人明显是要长期战斗的,他们砍伐山上林木安设营寨,开始抢掠义乌百姓。

这下碰触到了义乌赵县令的底线,于是下令征集各方作战器械,招募兵士。陈大成踊跃报名要携兵剿匪,义乌宋氏家族慷慨捐助犒劳招募的兵士,于是,众千人的义务“临时兵”便向山上的匪寨而去,仅仅半月,剿灭而归。

绝好的兵苗在戚继光的眼里,义乌人是一群安时还要守纪的人,但他们却不乏斗狠之气,在得到命令后便能表现出凶悍的战力,尤其是在保卫乡土下所表现出的忠勇。这样的人聚集在一起,无战可打时便是遵纪守法之兵,有战可打时便是一群忠于命令的猛士。

绝好的兵苗!

戚继光来义乌招募时便可见一斑:赵县令和戚继光的想法一拍即合,在抗倭和卫兵的问题上有同样的想法,遂成莫逆之交;为了能收强悍义乌人的心,解决招兵阻力,戚继光拜访陈大成并同其切磋武艺,过招比武,义乌人彻底被戚继光折服。在陈大成的带领下众年轻人投来从军,加之赵县令的支持,此处招募义乌兵4000余人。

戚家军而这4000余人将成为日后纵横中国东南与东北,让倭寇闻风丧胆且无计可施的,鼎鼎大名的戚家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