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慎独”一词源于儒家的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。《大学》有云:“所谓诚其意者:毋自欺也,如恶恶臭,如好好色 ,此之谓自谦,故君子必慎其独也!小人闲居为不善,无所不至,见君子而后厌然,舍其不善,而著其善。人之视己,如见其肺肝然,则何益矣。此谓诚于中,形于外,故君子必慎其 独也。”(《礼记·大学》)《中庸》中说:“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,可离非道也 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。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”(《礼记·中庸》)

严以律己,儒以修身:浅谈君子慎独(君子如兰且慎独)

东汉郑玄的解说中最早提出“慎独”一词,他说:“小人闲居而不善,无所不至也,君子则不然,虽视之不见,听之无声,犹戒惧恐怖自修正,是其不须臾离道也。慎独者,慎其闲居之所为。小人于隐者,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、不见闻,必肆尽其情也,若有觇听之者,是以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。”由此可见,郑玄的所谓“慎独”就是指一个人在独居、独处时,在其行为不为他人所见所闻之处,也要时刻做到谨慎遵守道德规范。郑玄之说与刘向在《说苑·敬慎》中的说法相似,之后北齐刘昼的《刘子·慎独》、唐代孔颖达的《礼记正义》、南宋朱熹的《大学章句》、《中庸章句》中关于“慎独”的解读实际上都继承了郑玄对于“慎独” 的阐说。

“慎独”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修养。我国古代的贤者很早就明白:君子处世,所慎在独。历览前贤,历史上道德彰显之人莫不慎独。圣人孔子,不仅在朝堂之上严遵“君君臣臣”之仪,在颠沛流离之途也坚守君子之礼,席不正不坐,语非礼不言。诗人屈原,虽身处浊世,惨遭罢黜流放,仍能“沐后弹冠,浴后更衣”。学者许衡,在乱世之中仍坚守自我,回应其他摘梨者:“梨虽无主,我心有主。”四知堂上那一声断喝:“天知,神知,我知,子知,何谓无人知!”令污者抱头鼠窜,令美德彪炳千古,从而成为“君子慎独”的最好注脚。

竹子清秀俊逸,多被引申为“君子”

说到慎独,不该只是先哲和圣贤们的追求,每个人都就应发奋去践行之。无论何时何地,应对何人何境,我们都要做到严于律己,谨慎不苟。慎独的表此刻于隐和微,它体此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,“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”便是此理。

慎独来自于不断的反省自己,它能够使你的内心不断的清朗透彻,能够让你的人格越发的坚韧,慎独还是一面盾牌,它能够使你抵御来自方方面面的不良诱惑,能够使你踏实做事,坦荡为人,使得我们这个社会更加的礼貌有序,相处和谐。慎独的品德如空谷幽兰,虽处高山峡谷之中,虽在人们视野之外,却能坚守自己的本分,持续自己的操守,独自绽放,默默飘香。

慎独是一种聪明,睿智,需要世事洞明。需要达观,从容,镇定面对一切。慎独者,不仅要通达世界,而且要豁达人生,悟透人生。必须大彻大悟,大通大达,是一种于世事的观察与剖析中,在大智若愚,大道无形的超然中,感悟出的清醒与睿智,是一种真知灼见。只有达者才能兼济天下,做到心怀天下;只有穷尽人间学问,心胸豁达,才能独善其身。在物欲横流的缤纷和喧嚣中,能做到“两袖清风,一尘不染”是难能可贵的,是非慎独者概没能为。

慎独是清苦的,也可能是苦涩的,非淡泊者无以慎独,非宁静者无以慎独。慎独是淡泊宁静者的一面旗帜。慎独使人高洁,不走错路,不留遗憾,永葆生命的本色。即使不能伟大,但可以崇高;即使不能辉煌,但可以灿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