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陈伊萍 实习生 张超焱

zazhi/初心之路|《新青年》杂志只发行了11年,为什么被一再提起

【编者按】

zazhi/初心之路|《新青年》杂志只发行了11年,为什么被一再提起

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zazhi。

zazhi/初心之路|《新青年》杂志只发行了11年,为什么被一再提起

百年以来,上海不断地改革探索、创新实践,成为全世界看中国的一个窗口、一面旗帜。

zazhi/初心之路|《新青年》杂志只发行了11年,为什么被一再提起

2021年,澎湃新闻追溯百年时光,探访革命旧址,巡礼红色场馆,寻踪秘密电台,钩沉革命刊物,解密红色特工,重读左联人物……即日起,重磅推出“红色上海·初心之路”系列报道。

“予所欲涕泣陈词者,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,有以自觉而奋斗耳!”

这句话出自陈独秀的《敬告青年》,这篇文章是《青年杂志》的发刊词,这本杂志后来改名为《新青年》被后世一再提起。讲述新文化运动、五四运动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都绕不开这本发行了11年的杂志。

这本杂志魅力何在?首先这是一本为青年而办的杂志。

《青年杂志》创刊号。

1915年6月,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上海,他想为中国的青年们办一本杂志。

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,陈独秀将希望寄托在中国的新一代青年身上。1915年9月,《新青年》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刊,初名为《青年杂志》,由上海群益书社发行。陈独秀此时寓居上海嵩山路南口吉益里(今太仓路119弄)21号,这里同时也是杂志编辑部。

陈独秀

在发刊词《敬告青年》中,陈独秀提出了新青年的六条标准:自主的而非奴隶的,进步的而非保守的,进取的而非退隐的,世界的而非锁国的,实利的而非虚文的,科学的而非想象的。

1917年初,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。同年,《新青年》编辑部迁到北京。两年后,五四运动爆发,《新青年》成为这场运动的号角,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、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。

老渔阳里2号(今南昌路100弄2号)

为摆脱追捕,陈独秀1920年2月回到上海,踏进了老渔阳里2号的大门,也带回了《新青年》编辑部。与群益书社“划清关系”后,1920年9月,新青年社成立,陈独秀先后吸收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李汉俊、李达、陈望道、袁振英、沈雁冰等参加《新青年》编辑工作,他们形成了新青年社上海同人。党的创建工作也悄然开展,以新青年社为核心,同时联络星期评论社、民国日报社、共学社等社团成员,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了,而这也是中共上海发起组的“前身”,为中共的创建奠定了组织基础。

从在上海出版发行的第8卷第1号起,《新青年》开始全面宣传马克思主义,成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机关理论刊物。第8卷第1号的封面中部有一个地球图案,有两只从东西半球伸出紧紧相握、强劲而有力的手。据茅盾回忆,这一图案“暗示中国人民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罗斯必须紧紧团结,也暗示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的意思”。

《新青年》杂志第8卷第1号 人民网 图

陈独秀在第8卷第1号发表的《谈政治》中提出:“若不经过阶级战争,若不经过劳动阶级占领权力阶级地位底时代,德谟克拉西(即民主)必然永远是资产阶级底专有物,也就是资产阶级永远把持政权抵制劳动阶级底利器”,“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(即生产阶级)的国家,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、法律,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。”

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,《新青年》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达130多篇。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、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副会长汪耀华看来,《新青年》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篇篇文章,就像闪电一样照亮了那个时代。

1926年7月,《新青年》停刊,前后共出63期。

责任编辑:郑浩

校对:张亮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