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上海发生了这么一件事:

一名住在宝山区的独居老人,将300万的房产留给了楼下毫无血缘关系的水果摊摊主。

老人不寻常的赠与行为背后,其实有一段让人感伤的过往。

暴露的不仅是财产继承问题,也有中国2亿人的养老困境:

物质需求满足后,老年人们对爱和尊严的需求,该怎么办?!

老人姓马,是一名退休工人。

2012年他的老伴去世了,留下他和患有精神疾病的独子相依为命。

儿子有精神疾病,马爷爷的生活里最常来往的,就是楼下水果摊摊主小游。

2015年时,马爷爷的儿子半夜在家中因病突然去世。他没有亲戚可以求助,只能找小游帮忙。

小游一开始以为自己只是去打打杂的,到了火葬场后才发现只有马爷爷和他两个人,其他的亲戚一个都没来。

于是,马爷爷儿子的葬礼,都是小游这个毫无血缘关系的“外人”在操办。

儿子去世后,亲戚们除了叫他早点写遗嘱从不来看望他,渐渐他也不和这些亲戚们往来了。

2017年的一天,看着平时会准点出来遛弯的马爷爷一整天都没出门,小游觉得有点不放心。

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,打开了马爷爷的家门,才发现马爷爷穿着睡衣摔倒在了地上,浑身冰冷。

小游赶紧把马爷爷送到了医院。在马爷爷情况一度危急的情况下,给他的妹妹打了个电话。

但对方听说马爷爷病倒后,说自己家里也有老伴要照顾,并说了“我要去锻炼了”后,就挂断了电话。

小游只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一边忙活水果摊的事情,一边抽时间去医院陪床照顾马爷爷。

马爷爷病情缓和出院后,邀请小游夫妇带着孩子住进了自己房子里。

就这样,三代人组成了一个特别的家庭,度过了三年特别的时光。

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,马爷爷还特意去做了“意定监护”:

把自己价值三百万的房产、银行卡密码、儿子原来的戒指、父亲留下的怀表等有纪念意义的贵重物品,连同自己的身后事一起交代给了小游。

小游非常吃惊,但也理解了老人的心理:

他这把年纪了,钱财早已是身外之物。把这些东西交代给自己,其实也是在把自己的晚年生活交待给自己。

小游答应当老人的监护人后,老人还敦促着小游,一起把协议都做了公证,在2019年走完了程序。

邻里们知道后虽然惊讶,但也觉得是小游好人有好报。

也就是说,他愿意把自己的房子给谁,都是他的权利,也是被公证支持的。

因为近十年的陪伴,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成为了亲如父子的“一家人”。

马爷爷和小游的故事,通过媒体的报道被更多人知道了。

但没想到刚报道后没多久,马爷爷的亲人们出来抗议了:

她们说,她们一直是一个“其乐融融的大家庭”。

马爷爷有老年痴呆、住院时他们去照顾过两个通宵,当时是在医院被抢先接走的;

她们过去这些年不关心老人,是“不打扰老人生活”;

她们是看新闻,才知道舅舅把钱都给了摊主;

现在发声,则是“为了老人的将来考虑,怀疑水果摊主能否赡养好老人”。

但亲属发声后,大家却更怀疑他们的动机了。

连老人去公证了房产问题,他们都是通过看新闻才知道的,这何来“其乐融融的一家人”之说呢?

事到如今,顺从马爷爷的意愿,让他有个温暖的晚年,或许才是早已放手的亲戚们能够给他的最大的尊重。

亲情是需要行动去维系的。

我们不会单纯因为血缘关系,就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。

从这个角度来看,如果马爷爷的外甥外甥女们,过去这些年也如小游一般,多给老人一点关心和陪伴,是不是也就不会有今天的纠纷了呢?

最近还有一则和养老有关的新闻,看得人很不是滋味:

苏州的一名99岁的老人曹爷爷,是教师出身,也是一名书法家。

和老伴育有四儿两女,年龄大了后,老人俩的生活主要靠聘请保姆打理。

过去这些年,夫妇俩换过六七个保姆,直到两年多前遇到了胡保姆,才没有再换。

用曹爷爷的话说,胡阿姨又能当自己的书童,又勤劳得不要命,夫妇俩都很满意。

曹爷爷去年还做过一次手术,住院期间他给过保姆8000块钱,希望如果自己走了,她能代替自己继续照顾他的妻子。

没想到命运弄人,今年年初曹爷爷的妻子先他一步走了。

曹爷爷好不容易熬过丧妻之痛,子女们却把保姆辞退了。

原因是领居们说闲话,觉得胡阿姨对曹爷爷好就是献殷勤。

老人想把保姆请回来,却遭到子女们的一致反对。

曹爷爷因此非常难过,对着镜头哭诉:

自己一生从来没有这么孤独过。

年少时候不喜欢哭,现在想起就要哭。

“我哪晓得会到这个地步啊!”

曹爷爷说自己过去32年来没和子女们要过一分钱。

现在自己老来孤独,自己花自己的钱请个保姆。

想要问问儿女们,自己究竟有什么错误!

曹爷爷的孤独看得人伤感,但比孤独更让人难受的,是子女们对他的不理解。

一方面怕人说闲话,强行辞退保姆。

一方面又不能时时陪伴在曹爷爷左右,给他需要的关心和照顾。

“体面地、不给人添麻烦的、不让人说闲话”地老去,或许就是子女们对曹爷爷最大的期待,也是不少家庭对老人的态度。

但这样的期待,对老人们来说太过残忍了。

我们也会有老了的一天。

难道老了后的我们,也注定要过这样一日日地枯坐,偶尔见子女两面,孤独地等待死亡吗?

在基本物质需求都能满足的时代,养老,养的不只是老人的衣食,也是老人的内心。

据显示,2019年中国60周岁以上人口约2.5亿。

让他们能够老有所依,有丰富的养老生活,不仅仅是子女的责任,也我们这一代人终将面对的挑战。

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,年轻一代主导了社会的方方面面,常常会忽略老年人群体的真实需求。

无论是社区养老院的建设,还是社会养老设施和设计,都有提升的空间。

比如从在线支付、智能识别,到地铁二维码、公交二维码.....

这些科技极大地方便了年轻人的生活,但却让一部分老年人出行越来越不方便。

比如不会扫码乘车,被公交车拒载:

不知道健康码是什么,上不了地铁:

冒雨前去交医保,没有线上支付,却被拒收现金的视频...

无法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,并不是他们的错。

这些老人的无助,不该被年轻人傲慢地忽视。

好在社会已经逐渐意识到了他们的不便。

一个好消息是,国家卫健委已经宣布,他们将协调各个部门,通过技术手段,把健康码和老人常用的公交卡、市民卡、老年卡等证件结合起来,极大地方便老年人的出行。

国务院近日也明令,所有单位和个人商业主体不能拒收现金。

不能让智能科技,成为老年人享受应有的社会服务的障碍。

包括这次上海老人赠与房产事件,也是在推动社会完善【意定监护】的法律流程。

让没有子女的老人,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,在健康清醒的情况下选择监护人。

只有这样不断地发现问题,从一个个事件中不断反思,我们才能看到真实的老人需求。

最后,对于家有老人的家庭,不妨从以下9个小建议入手,提高我们老年人生活质量。

每年带他们体检;

耐心地教他们上网;

教他们用智能手机;

把手机调成大字号;

经常和他们合影;

对他们保持耐心;

常给他们电话;

记得常回家看看;

牵手、拥抱,记得表达爱意。

最后的最后,希望大家明白:

老人也是人。

老年的生活,也是生活。

是人就需要爱、需要温暖、需要尊重、需要陪伴。

是生活,就需要期待、需要乐趣、需要盼头,而不是一日日地枯坐等死。

在看分享,愿今天的老人们,都能被社会温柔以待。

愿我们滚滚向前的时代,不会把老人们抛下。